综合无码国产一区,在线播放午夜无码毛片,亚洲va久久久久,青草娱乐人人摸超碰},精品国产网红福利在线观看,韩国三级中文字幕不卡

歡迎訪問北京濯政溢彩文化,我們專注于黨建文化、廉政文化、警示教育基地設(shè)計施工建設(shè)!
咨詢熱線:133-7178-9867010-6994 5568
聯(lián)系我們

北京濯政溢彩文化

手 機:133-7178-9867
電 話:010-6994 5568
郵 箱:zhuozhengyicai@qq.com
地 址:北京市通州區(qū)新華大街紅旗大院

孝廉之風(fēng) 潤澤后世

發(fā)布時間:2020-02-14 瀏覽次數(shù):578 文章來源: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
古代地方志中,一般都有《人物志》,為本鄉(xiāng)本土的仁人志士立傳,以示褒獎之意,圖為清代《興化府莆田縣志·人物志·鄉(xiāng)行傳》書影。
古代地方志中,一般都有《人物志》,為本鄉(xiāng)本土的仁人志士立傳,以示褒獎之意,圖為清代《興化府莆田縣志·人物志·鄉(xiāng)行傳》書影。

宋代的蔡襄也許是莆田古代歷史上最具知名度的孝廉人物,他主持修建的洛陽橋,至今仍在使用。

宋代的蔡襄也許是莆田古代歷史上最具知名度的孝廉人物,他主持修建的洛陽橋,至今仍在使用。

 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(qū)勝利路中段梅峰寺旁,有一座為明朝河南道監(jiān)察御史陳茂烈而立的“孝廉坊”,結(jié)構(gòu)古樸,造型別致;坊旁原有一條小巷,時稱“孝廉里”。古地名在人們的記憶中漸漸淡忘,但陳茂烈的名字卻永垂史冊。陳茂烈為監(jiān)察御史時,“袍服樸陋,乘一疲馬,人望而敬之”。壯年的陳茂烈為了年逾八旬的母親辭官歸里,精心侍奉母親十幾年,地方官聽聞其辛勞,派了兩個小卒前去幫忙,三天后即被陳茂烈打發(fā)回來了。母親重病,他親調(diào)湯藥,又往城西造墓,因日夜操勞而病倒月余。母親辭世后,陳茂烈哀痛不已,頭發(fā)盡脫,病情轉(zhuǎn)劇,不久也離開人世。朝廷為陳茂烈的孝與廉所感動,特把他住的地方命名為“孝廉里”,立“孝廉坊”,陳茂烈也被稱為“孝廉先生”,成為鄉(xiāng)國之儀范。

  打開清道光版的《福建通志》,莆田孝廉人物代有其人,其中唐1人,宋8人,元6人,明48人,清37人,其內(nèi)容記載較為豐富,這些孝廉人物,孝感天地,其出仕為官者,多能清廉為官,以修齊治平為人生價值取向,下面我們從歷史的海洋中選取了幾位莆田孝廉人物的故事以饗讀者。

  孝行世美

  在莆田市涵江區(qū)白塘鎮(zhèn)顯應(yīng)村,有一座建于宋高宗紹興十三年(1143年)的“郭氏孝子祠”,宋高宗特賜“雙闕”和“百官下馬”碑,并題“紹興旌表郭氏”匾額。孝子祠大廳上懸掛著郭義重、郭道卿和郭廷煒三孝子的畫像。

  郭義重應(yīng)是北宋末年出生的,早年在太學(xué)就讀時,“以操尚稱”,史載他四十多歲客居杭州時,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,赤腳從杭州奔回莆田,悲痛欲絕。義重家境貧寒,操辦喪事花費甚大,但朋友的所有饋贈,他一概不受,“聚土為墳”,在墓旁種植松竹,搭草房為母守靈,直到六十歲才娶妻。宋高宗被郭義重的孝心所感動,特下詔旌表。

  郭道卿為郭義重的四世孫,生活在宋元鼎革之際。至元初,福建剛納入元朝廣袤的版圖時,地方上并不平靜,盜賊四起,百姓紛紛離家逃難,只有道卿和弟佐卿獨守孝子祠,不愿離去。盜賊將兄弟二人抓獲后,要先殺佐卿,道卿告訴盜賊,他的兒子已經(jīng)長大成人,可佐卿的兒子尚弱小,他請求盜賊放了弟弟,殺他便可。佐卿也爭著告訴盜賊,家中大小事務(wù),都賴道卿打理,盜賊萬不可殺了哥哥。道卿聽罷,就要向鋒利的刀刃湊去。盜賊見此,大為訝異,對他們說道:“汝孝門兄弟若此,吾何忍害”,于是釋放了兩人。

  郭廷煒為郭道卿之子,宋咸淳十年(1274年)進士。聽說父親生病后,他立即從建寧路平準行用庫使任上辭官,歸鄉(xiāng)侍養(yǎng)父親。有一次,郭廷煒攙扶父親外出避賊,倉促間被沖散了,他邊找邊哭,頭發(fā)一夜間變白了。找到后,怕再次走失,就背著父親逃難。父親病逝后,他晝夜悲哭,眼睛腫得都睜不開。

  郭氏三孝子的事跡傳開后,后世朝廷基于“以孝治天下”的理念,不約而同地給予旌表。明成祖御賜“孝子卻饋”匾,明英宗御賜“五倫金書”匾,清康熙敕書“孝行世美”匾等。明代方志學(xué)家黃仲昭評論:“此郭氏義重、道卿、廷煒所以薦被于孝之典也,然求之于世,一邑之中得一人焉,蓋已罕矣,況一門乎?一門之中得一人焉,亦已罕矣,況三世乎?”這實在是“曠古所罕見者也”。

  郭氏三孝子不僅是郭氏家族的榮耀與自豪,亦是莆田孝行的一座豐碑。如今每年正月初五,郭氏后人歡聚一堂,齊誦先祖留下的家訓(xùn);一些散居仙游、漳州、惠安、福清、廣東等地及海外郭氏孝子后裔也紛紛來此認祖祭祖,共襄孝行。

  居官要清

  宋孝宗曾問莆田人葉颙:“卿當(dāng)官,以何為先?”葉颙答道:“臣之當(dāng)官,每以公忠為先。既盡公忠,則不為朋黨,不畏強御。以之為臺諫,則持正論;以之坐廟堂,則行正道。處富貴而不以為榮,當(dāng)鼎鑊而不以為懼。公忠二字,其用甚大,未有一日舍之而安者?!痹鯓硬拍茏龅焦夷兀鍎t公,清則忠,清則剛,清則得民心、留清名。

  翻開史志,從莆田這片土地走出的官員多能“持身皎如玉雪”“不戚戚于貧賤,不汲汲于富貴”,這既是他們居官之政風(fēng),也是做人的秉性。

  明代莆田人鄭紀歷英宗、憲宗、孝宗三朝,以身作則,清正廉潔。任國子祭酒時,國子監(jiān)有伙食結(jié)余千兩,經(jīng)辦人依例送鄭紀一份。鄭紀責(zé)問:“膳為監(jiān)生,何與祭酒?”遂全數(shù)歸還。有的同僚認為鄭紀這是故作清高,鄭紀曰:“非敢立異,不忍白首改節(jié)也!”

  明代瀘溪知縣阮哲退休回家時,打開行囊僅存十金,人們無不感到驚訝。問他原因,阮哲表示眾人遺留子孫以富厚,我遺留子孫以清貧,富厚滋生懈怠,清貧招致警備。我怎能損害百姓,而使自己沾惠呢?

  清代安東縣令彭銘,居官廉明,獲嘉慶帝賜御書褒獎,轉(zhuǎn)任劍州知州后又被吏部考核為“清廉愛民,潔己奉公”,署理嘉興府時,有人勸他經(jīng)營家計,彭銘說:“吾世代清白,毋玷素風(fēng)?!笔分痉Q他歷官三十余年,一如寒素,未曾構(gòu)建一間房屋、增加半畝田地。

  巧立名目、中飽私囊是一些貪官污吏慣用的伎倆,如以“鼠耗”“火耗”之名加征,所得名為“羨余”,實為巧取豪奪的苛捐雜稅,而清廉的官員能做到公私分明,對“羨余”不動心。上面提到的葉颙,在任職常州時,因治理有方,不到一年,就節(jié)余二十萬緡。同僚勸道:“兩浙二漕獻羨余二十萬,平江、鎮(zhèn)江各十萬,人賞一官。公何惜而不獻?”葉颙答道:“名為羨余,非重征則橫斂,是民之膏血也……以利易賞,實恥之!”又道:“某生平惡人獻羨余,他人競欲做好官,某只圖做好人?!甭?wù)呃⒎?br />
  除了上面這三位外,還有人稱“耐貧翁”的宋代秘書郎許巽,曾說:“居官之要,清字作根本。鶉衣彀食便了一生,何假積聚為子孫計”;還有明代曾擔(dān)任過南昌教諭、青州教授的林長懋,任上“自俸清儉,朝夕食惟鹽菜”,人呼之“林鹽菜”……

  這張名單還可以開得更長。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,不同的職位上,堅守清廉,公忠體國,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,值得我們崇敬和學(xué)習(xí)。

  實惠天下

  “實惠天下,以利百姓”,這是從莆田這片土地上走出的官員大多持有的理念,他們?yōu)槊裆鞆堈x,關(guān)心百姓疾苦,書寫著愛國愛民、兼濟天下的感人篇章。

  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泉州洛陽橋,素有“海內(nèi)第一橋”之譽,與趙州橋齊名,有“南洛陽,北趙州”之稱,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之為“福建橋梁的狀元”。洛陽橋建成后,“渡石支海,去舟而徒,易危為安,民莫不利”。這座橋的建造者是北宋的蔡襄。

  蔡襄為官時,十分重視興修水利、發(fā)展地方經(jīng)濟。在知福州任內(nèi),他命令屬縣疏導(dǎo)溝渠,擴大水利灌溉。嘉祐元年(1056年),蔡襄再次擔(dān)任福州知州。單是嘉祐二年(1057年)一年,據(jù)閩、侯官兩縣不完全統(tǒng)計,轄區(qū)內(nèi)疏導(dǎo)溝渠二百多公里,受益耕地三千六百公頃以上。據(jù)《宋史·蔡襄傳》記載,蔡襄任福建轉(zhuǎn)運使時,恢復(fù)莆田五塘水利,受益面積達一千余頃,受益農(nóng)戶計八千余家。同時,他還令人在福州到漳州的主干道兩旁種植松樹為行人遮陰,有民謠稱贊此事:“夾道松、夾道松,問誰栽之我蔡公,行人六月不知暑,千古萬古搖清風(fēng)?!?br />
  蔡襄僅僅是“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一個縮影,像他一樣濟世安民的官員,在莆田史志中還有很多。

  宋代江西新建知縣蘇欽,不忍對歲歉力竭的百姓強行催稅,和上司爭論說,民力告竭,如果強行催辦,民必受損,“何忍為之?吾有去爾”,為維護百姓生計,他以去職相爭。還是在宋代,在永靜軍任判官的林伸,面對內(nèi)臣程昉肆意毀占民田之舉,挺身而出,為民發(fā)聲,有人以其職位既低,言辭又尖刻,乃自招災(zāi)禍相勸,林伸以只知為民打算,不知為自身安危打算回應(yīng)。

  莆田古稱興化,興化大地,賢臣輩出,凝聚在他們身上的孝與廉,從歷史的深處走來,激發(fā)出今人綿綿不斷的活力,要在這片土地上再立新功。(吳震 志平)

010-6994 5568